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古籍是以纸张为基础的文献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受自身和环境的影响,纸质文献会发生酸化、返黄、变脆、蛀虫、产生霉斑和机械性能下降等一系列破坏性的变化。

      据统计,我国馆藏的纸质文献数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亟需修复,十分之一濒危破损,纸质文献一旦损坏将不可避免失去文化价值。

      长久以来,我国的古籍修复人员主要是由从事文献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方面的专业成员组成,极少有造纸专业人员参与。

      2005年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编纂《广州大典》,邀请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专业樊慧明教授为广州大典专用纸研究的技术顾问,要求保存500年,华南理工大学樊慧明教授团队开始接触纸质文献保献,2017年广州市政府特批1000万给樊慧明教授团队,进行古籍脱酸增强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从此造纸专业人员正式走进了古籍保护的大门,并凭借造纸专业的知识,让古籍保护的速度和效率插上了翅膀。

      华南理工大学是“211”、“985”、“双一流”全国重点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所在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多次学科评估中均为A+学科,拥有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所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造纸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俄罗斯外籍院士各一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和珠江学者等各类人才多名,是“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和“广东省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的依托单位,同时学校成立了“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

      目前,在樊慧明教授的带领下,华南理工大学古籍保护团队现拥有教授5名,副教授5名,讲师和硕士生、博士生多名。在广州市重大科技项目“古籍脱酸增强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纸质文献保护的纸张老化机理与评价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下,在纸张的酸化老化机理脱酸、增强化学品小批量脱酸/增强设备古籍样品的无损/微损分析测定耐保存书画纸研发以及纸质文献脱酸增强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毕业纸质文献保护领域硕士研究生10多名,申请了国家专利20多件,获得授权12件,申请了3件美国欧洲专利。

科研产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