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樊慧明:科技让古籍“重获新生”

 编者按

      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脉所在,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古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意见,涉及古籍整理保护、研究出版、数字化等多个方面,我国古籍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特邀几位古籍出版界专家、古籍修复师、古籍数字化工作者,就如何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畅谈心声、发表见解。

✓讲述人

 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樊慧明

在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角,放着一台“特别”的钢制机器——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这台装置可以全自动、批量化修复古籍,对整本古书进行脱酸加固处理,凝聚了我们团队多年来的研究心血。

经过千百年的岁月变迁,珍贵的古籍文献老化酸化、虫霉侵蚀、损坏严重,纸页薄如蝉翼。以前,古籍保护修复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序复杂,一卷古籍的修缮需耗费数月乃至数年,修复保护进度远不及老化速度,大量古籍面临消失的风险,开发智能化、批量化修复装置迫在眉睫。

我们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团队共有12位教授及副教授、30多位硕博研究生,其中不乏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科研背景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化工、印刷、计算机等方向。正是这种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支撑我们在纸质文献酸化老化脱酸增强、纸质文献技术鉴定、古籍与近代文献修复材料研制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作为一个扎根造纸行业38年的理工科学者,在古籍领域我是外行。为了熟知古籍的“脾性”,我们成立了由文博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在多次交流合作中了解古籍修复的需求、困惑及瓶颈。我们帮助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竹书画纸,针对性地研发了可以长久保存的纸张和修复材料;尝试改良红星牌宣纸制造工艺,保留非遗产品传统特性的同时,使其更实用、更耐用、更环保;依据字迹残留规律还原古籍文字,建立了一套古籍图文评价体系,助力我国古籍考古研究。

接手古籍修复研究工作,很多造纸行业同行表示不解,是情怀让我坚持了下来。《意见》指出“强化古籍保护基础性研究,发挥科技保护支撑作用,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更加坚定了团队运用科技力量让更多古籍“重获新生”的决心。我国古籍卷帙浩繁,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相信会有更多科研人员加入我们的行列,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古籍医生”。

 

原文链接:科技让古籍“重获新生”-光明日报-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5日 07版)

 

新闻中心

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牡丹江恒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华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天邦集团纸业有限公司

泰格林纸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宜宾纸业股份公司

河南漯河银鸽纸业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旭丰纸业有限公司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公司

河南新乡新亚纸业有限公司

辽宁金城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冶美利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中冶银河纸业有限公司

安徽万邦纸业有限公司

珠江特种纸有限公司

河北宣化纸业有限公司

广东甘化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临清银河纸业有限公司

安徽万邦高森造纸有限公司

湖南江华双龙纸业有限公司

珠江特种纸业有限公司

湖北监利大枫纸业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灏源纸业有限公司

广东江南纸业有限公司

湖南源江林源纸业有限公司

龙口玉龙纸业有限公司

江西金嘉纸业有限公司

四川亚西造纸机械有限公司

四川新吉鸿纸业有限公司 

友好合作

友好合作